北京校区:13910016052;13910063801 深圳校区:13631615721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成功案例
  • 新闻中心
  • 招生录取
  • 经验交流
  • 学习资料下载
  • 联系我们
  • Previous
  • Next
  1. 1
  2. 2
  3. 2
北京博飞2015届学生荣登清华大学学生 北京博飞2025年港澳台联考班招生简章 2023年港澳台联招暑假免费网课衔接班
中文专栏

港澳台联考网略课程:中文必考:诗歌鉴赏1-15

发布时间:2018-10-10 11:34:02      点击: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1)

1.对下面这首唐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A.首句“垂緌”暗示显贵身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

B.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C.三、四两句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D.三、四句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流言蜚语的污蔑和诽谤的不屑一顾,以及坚决与之斗争到底的决心。

2.对下面这首唐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秋夜喜遇王处士

王绩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A.前两句写农事活动归来。北场、东皋,不过泛说屋北的场圃,家东的田野,透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习惯和一片萧散自得、悠闲自如的情趣。

B.三、四句写两位乡居的老朋友在宁静美好的秋夜不期而遇了。

C.三、四句景物描写:一个满月之夜,整个村庄和田野笼罩在一片明月的清辉之中,显得格外静谧、安闲、和谐;可是,穿梭似地飞舞着星星点点的秋萤却给人以阴森森的感觉。

D.此诗对两人相遇的场面没有作任何正面描写,也没有一笔正写“喜”字,但那种共对良夜幽景的两位朋友别有会心的微笑和得意忘言的情景,都已经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3.对下面这首唐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注:此诗乃上官仪为宰相时所作。唐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即兴吟咏了这首诗。

A.首句不仅以洛水即景起兴,谓洛水含情不语地流着;更是化用《古诗·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以男女喻君臣,暗示皇帝对自己的信任,流露着承恩得意的神气。

B.次句写驱马洛堤,用一个“历”字,表现出一种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风度。

C.第三句谓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见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

D.末句写秋意,写出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也写出貌似太平盛世的现在,也涌动着衰落暗流。

4.对下面这首唐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A.一、二两句舍弃了一般送别诗常见的内容,芟夷枝蔓,直入史事,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B.三、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设喻,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C.三、四句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D.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5.对下面这首唐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这首诗是杜审言在流放途中写的。

A.首句写的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景色悲凉,现在更加让人悲伤了。

B.第二句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

C.第三句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

D.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6.对下面这首唐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A.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两个分别的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对朋友匆匆而走的埋怨。

B.诗的前两句,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C.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D.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7.对下面这首唐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此诗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A.首句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B.三、四两句写了诗人想象中的景色,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

C.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D.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8.对下面这首唐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一首诗。

A.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B.作者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C.“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D.按照常情,后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9.对下面这首唐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罢 相

李適之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A.诗的开头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的相职一罢免,皇帝乐意我给贤者让了路,我也乐意自己尽可喝酒了,公私两便,君臣皆乐,值得庆贺,那就举杯吧。

B.把惧奸说成“避贤”,误国说成“乐圣”,反话正说,曲折双关,虽然知情者、明眼人一读便知,也不失机智俏皮,但终究是弱者的讥刺,有难言的苦衷,针砭不力,反而示弱。

C.前两句说明设宴庆贺罢相的理由,后两句是关心亲故来赴宴的情况。这在结构上顺理成章,而用口语写问话,却显得玩世不恭,有失大家风范。

D.尽管李適之平素天天请宾客喝酒,但“今朝几个来”,确乎是个问题。使上两句闪烁不定的遁辞反语变得倾向明显,令有心人一读便知。

10.对下面这首唐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B.“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C.“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拟人化了。

D.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1)答案

1. 答案D.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2. 答案C.“给人以阴森森的感觉”错。

3. 答案D.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鸣,为这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悦。

4. 答案B.只有对比,没有比喻

5. 答案A.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

6. 答案A.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7. 答案B.三、四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

8. 答案B.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

9. 答案C。而用口语写问话,也生动有趣。

10. 答案C。把春风比喻成了“剪刀”,不是拟人


北京区(总部) :
电话:139-1001-6052;139-1006-3801;
微信公众服务号:bjbfhqgat
咨询QQ:1020831302
深圳校区:
电话:136-3161-5721(24H);
微信公众服务号:bjbfhqgat
咨询QQ:102083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