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清是成套使用还是单独使用
关联词语存在固定搭配,不可随意换用。在辨析时,需留意例句中词语是否成套出现,是否构成固定搭配。部分虚词有多种搭配关系,要依据语境选择。
例如,“不但” 与 “而且”“反而” 都能搭配,但前后分句意思相反时,“不但” 只能与 “反而” 搭配;“无论” 只能与表选择的 “或、还是” 等搭配,不能与表并列的词语搭配。
(1)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而且” 应改为 “反而”)
(2)现在,无论城市和农村,都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和” 应改为 “还是”)
常见搭配汇总:
成套关联词语:
(1)表并列:“不是… 而是…”“是… 不是…”“既(又)… 又…”。
(2)表选择:“不是… 就是…”“是… 还是…”“与其… 不如…”“宁可… 也不…”。
(3)表递进:“不但… 而且…”“尚且… 何况…”。
(4)表转折:“虽然… 但是…”“尽管… 可是…”。
(5)表条件:“只要… 就…”“只有… 才…”“除非… 才…”“无论… 都…”“不管… 总是…”。
(6)表假设:“如果… 那么…”“即使… 也…”。
(7)表因果:“因为… 所以…”“既然… 就…”。
单独使用的关联词语:
(1) 表并列:“同时、同样”。
(2)表递进:“并且、况且、进而、甚至”。
(3)表转折:“然而、却、只是、不过”。
(4)表因果:“因而、从而、因此”。
2.分清是假设口气还是既成事实
有些关联词语表示假设语气,如 “即使、不管”;有些表示既成事实,如 “虽然、尽管”。若辨别不清,易出现错误。
(1)尽管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这里 “路途遥远” 是事实;)
(2)不管路途有多远,我都要去。(“路途有多远” 则是假设。)
3.分清是用于前一分句还是后一分句
关联词语位置固定,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如 “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如 “却、然而、至于、以致”。若位置不对,即为误用。
(1)他没能参加这次考试,由于他工龄少了半年。(“由于” 应改为 “因为”)
(2)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至于” 表另提一事,应放在 “哪所” 前。不过,为强调,用在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也可改变位置,用在后一分句。)
4.分清虚词前后连接的是词语还是句子
有些虚词用来连接词语或短语,有些虚词用来连接句子,了解了这种用法,辨析时就不会出错。
比如,“又…又…”通常来连接并列的词语,而“既…又…”一般来连接并列的句子。
(1)既要有周密的计划,又要有切实的措施”
(2)一个受过高等护理教育的护士,应该又有理论又有实践的经验”。
类似的还有 “或” 与 “或者”,“乃至” 与 “以至、以致”。
5.借助句子表达的语气辨析
有些虚词只能用在表疑问的句子中,如 “还是、何况”,用在陈述句中不合语法;有些虚词用于表达委婉语气,如 “与其、不过”,有些用于强调语气,如 “宁可”。
(1)去电影院,或者去滑冰场?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或者”只能用于陈述语气,应改为“还是”。)
6.借助标点符号辨析
有些关联词语使用时可用标点符号与分句隔开,如 “因此、其实、确实、相反”。借助这一点有助于辨析虚词。
(1)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因而,学习是无止境的”(“因而、所以” 不能用标点与分句隔开,应改为 “因此”,“所以” 加语气词后可用标点与分句隔开)
(2)所以呀,要不然我怎么这样说呢?
(3)他不但没被困难吓到,相反地,战斗意志越来越坚强了。
7.注意主语前后虚词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前后分句主语相同,虚词用在主语后;前后分句主语不同,虚词用在主语前。
(1)我不仅不认识他,我奶奶也不认识他(主语不同,“不仅” 应放在 “我” 之前。)
同类的虚词还有 “因为、除了、不但” 等。
8.注意口语和书面语色彩
有些虚词使用随意,属日常口语,不能用于书面语色彩浓重的句子;一些文言虚词用于书面语中。
(1)咱们去散散步吧,或者就去看电影,别总这么闲坐着(或者” 应改为用于口语的 “要么”)
(2)21 世纪要求人们都要有比较强的自立能力和判断能力,惟其如此,所以要使人们学会生存(“惟其” 是文言虚词,表因果,与 “正因为” 相近。)
9.注意引出主客体的虚词的位置
若不能正确辨别介词(主要是 “对、对于”)引出的对象是主体还是客体,易导致主客体颠倒,误用虚词。
(1)他的深情厚意,对我来说,一直是牢记在心的(应改为 “对他的深情厚意,我一直是牢记在心的”。)
10.注意虚词的词性
有些虚词兼有两种词性,如 “和、与、跟、同” 既是连词又是介词,需结合语境认真辨析。
(1)在中国和与中国签署协议的 37 个成员国都将双边协议文本提交 WTO 秘书处后,WTO 中国工作组才会组织 135 个成员国投票(“和” 是连词,“与” 是介词。)
有些虚词还常被误当作实词,主要是副词误用做动词或形容词,也有虚词混用的情况。
(2)他犯这样大的错误,今天看来,决不是偶尔的(“偶尔” 是副词,应改为形容词 “偶然”。)
其他类似的还有:
忽然(副词)—— 突然(形容词)、剧烈(副词)—— 激烈(形容词)、必须(副词)—— 必需(形容词)、未免(副词)—— 难免(动词)、特别(副词)—— 甚至(连词)。
1. 近义词语细微差别:
有些词语看似意思相近,但所表达内容常有细微差别。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比较其异同。
例如,“我国大型深水港 — 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截至 (截止) 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 90%”。“截止” 指到一定期限停止,与 “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 90%” 不符;“截至” 指截止到某个具体时候,与建设尚未最后完工的语境相符,因为 “至” 与 “止” 应用于不同语境。
有些近义词表意相近,但程度有别。像“损坏”"毁坏”“破坏" 都指因行为造成伤害,“损坏“ 程度最轻,"毁坏”与“破坏“ 程度渐重。
如“他损坏了公物"”"他毁坏了公物””"他破坏了公物”,差别明显。再如“他成绩优异且发表几首小诗,可见文学造诣很深”,这里“造诣”使用不当,“造诣”用于形容在某方面达极高水平,几首小诗不足以称"造诣很深”。
词语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如 “爱戴” 用于对上,像 “周总理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爱护” 用于对下。
如 “老师爱护学生”。又如 “边疆” 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边境” 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
有些词语使用时有比较固定的搭配,不能混用。
“交换” 用于具体、范围小的事物,如 “交换礼物或意见”;“交流” 用于抽象、范围较大的事物,如 “交流思想或经验”。
“充足” 多与自然界或物质方面具体的东西搭配,如 “阳光充足,水源充足”;“充分” 多与抽象事物搭配,如 “条件充分、理由充分”;“充沛” 多与精神方面抽象概念搭配,如 “精神充沛、体力充沛”。
有的词虽为近义词,但词性不同,语法功能也不同。
例如,“突然” 和 “猛然” 都有变化快、出人意料的意思,“突然” 是形容词,除作状语外,还可作定语和谓语,如 “突然事变,情况很突然”;“猛然” 是副词,只能作状语,如 “她猛然转过头来”。
从感情色彩角度,词语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使用时需辨析其感情色彩。
例如,“爱护” 指爱惜并保护,是褒义词;“庇护” 指袒护,是贬义词;“保护” 指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是中性词。再如,说某人办事 “果断”,是褒奖;用 “武断” 一词,则含有贬斥、否定或憎恨之意;“诀断” 一词基本属中性词。
包括口语与书面语、说明文体与文学作品用语、新闻语体与一般书面用语等区别。不同语体风格要求使用不同的词语。
词语的语境义灵活,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产生的特定或临时意义,需根据上下文的接受对象、人物关系、情感氛围等多种因素考虑,不能仅看字面意思。
(1)把握环境气氛:如两人为小事争吵,旁人叹息 “太有意思了,太有意思了”,结合氛围可知其特定含义为 “太无聊了,太乏味了”。
(2)注意情景处境:《雷雨》中繁漪说 “苦得很,谁煎的?”,这里的 “苦” 不仅指药苦,更指日子和精神痛苦,不了解繁漪在周家的处境就难以理解。
(3)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留学生 “标致极了”,“标致” 本形容女子美丽,此处是用辛辣笔法讽刺纨绔子弟。
1、先把选项完整读一遍,把四字成语拆开解释一下,看与语境是否吻合;
2、想想这个成语能否用在这个对象上;
3、看成语的感情色彩是否符合语境要求;
1、先凭语感检查句子;
2、找句子的语言标志(如抓介词、多重否定、并列词语、一面和两面、关联词等)推敲;
3、分析句子的主干;
4、看句意是否明确。
将表达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鲜明深刻印象。通过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感情。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如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强调对 “他刚离去” 这一事实的感慨。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思想活动。例如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引发读者对花儿颜色成因的思考。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气势和说服力。如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 强调应该努力学习。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比如引用名言警句来论证观点,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文化底蕴。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方法:
(1) 部分代整体: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 “孤帆” 代指船。
(2)特征代本体: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如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圆规” 代指杨二嫂。
(3)具体代抽象:如 “南国烽烟正十年”,“烽烟” 代指战争。
(4)工具代本体:如 “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锅” 代指做饭的食物。
(5)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如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句表本意,借说反话强化效果。可讽刺揭露,也能表亲密友好。
12.对比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方面放一起比较。像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突出不同人生状态。
1.问号
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
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
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
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2.感叹号
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
3.顿号
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
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
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4.分号
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
5.冒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6.引号
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
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7、括号
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
1. 读懂原诗:看标题知主题背景,看作者明风格倾向,看注释获补充信息,圈关键词句抓关键 。
2. 研读方法:逐字逐句读,把握内容情感,展开想象成画面,融入意境。牢记拟人、比喻等十种手法,会赏析其作用,助于诗词鉴赏拿高分 。
在做文学文化常识选择题时,关键在于找出错误点。尤其要留意时间、朝代、体裁、代表作、风格、主人公等方面的信息。
想要了解更多华侨港澳台联考的资讯,以及北京博飞港澳台侨联考培训班的信息,欢迎扫码添加彭老师(北京校区)或胡老师(深圳校区)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