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训练(15)
1. 对这两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范仲淹写作此词时正在西北地区抗击西夏。燕然:山名,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山,刻石勒功而还。勒,雕刻。
A.范词“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既写出了时令和环境,又衬托出边关将士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B.王诗中的“终不还”,范词中的“归无计”,都表现了他们爱国思乡的矛盾情绪。“终不还”中一个“终”字表达了将士们夺取胜利的决心。
C.范词的上阅重在写景,可以使人想见充满肃杀之气的边塞景象。“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写夜景,从时间上看是“长烟落日”景象的延续。
D.两首诗都描写了西北边塞将士们生活,都写得苍凉悲壮。不同的是王诗先写景最后间接抒情,范词是触景生情,既有直抒胸臆,也有借景抒情。
2. 对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料阳又带弹。
A.贺诗明写柳叶,其实写了整个春天,用剪刀比喻春风,是她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用语新巧,达到了状物写景之如在目前的艺术境地。
B.《旧唐书·文苑传》说:“知章性放旷、喜谈笑。”这样看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清新明快,情趣盎然的句子,真是“诗如其人”了。
C.李诗所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之繁华到了极点,下面再陡然一转,回到眼前之凄凉景象。对照鲜明,反衬强烈,转折唱叹,弦外有音。
D.贺诗通过描写那翠绿的柳树,寄托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李诗用春柳的繁盛得意反衬出秋柳之衰落、憔悴,寄托自己的无限情思。
3. 对两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岁暮到家
蒋士诠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A.从形式上看,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的。孟诗是五言古体诗,为乐府诗体;蒋诗属近体诗中的五律。
B.从写作的具体情况看,第一首是孟郊在漂阳县尉任上迎母到其官邸时所作;第二首则是蒋士诊回家过年母子见面时的瞬间感受。
C.从内容看,第一首作者就“缝衣”一点抒发母爱之深;第二首则是作者就“针线”、“家信”、“怜清瘦”、“问苦辛”几方面加以点染,发出“愧人子”、“不敢叹风尘”的感慨。
D.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是直抒胸臆,即有对母亲的感激,又有无法尽孝的不安。
4.对这首诗的词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塞上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萧关:古关名,位于今宁夏固原县东南,为关中通向塞北的要冲。幽并:指幽州、并州,指战国时的燕赵之地,现在的河北、山西部分地区。紫骆:骏马名。“皆向沙场老”一说“皆共尘沙老”。
A.这是一首边塞诗。《塞上曲》,唐代新乐府诗,属《横吹曲》。
B.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C.这首诗先渲染萧关的冷落荒凉之景,然后触景生情,由景到人,抒发了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感触和叹息
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
5.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怡当的一项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张丞相:张九龄。“云梦泽”为古代两泽名;江北为云泽,江南为梦泽,后世淤积为陆地。
A.前四句写景,扣一“望”字,把洞庭湖的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美;后四句抒情,切一“赠”字,写得含蓄委婉。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触景生情,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人要找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想渡河却没船只一样。抒发了怀才不遇忧愤不平之意,呼唤伯乐的出现。
D.这是一首干渴诗,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期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心理状态。
6.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开元年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此诗作于赴边途中。属国,典属国,这里指使臣,即作者自己
A.作者出使正在秋天,途中见到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一“直”字,准确描绘了所见景象的特点。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蜿蜓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7.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①。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①相传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磻溪垂钓;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
A.“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可以说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的传达出进退失措而又要不断探求的复杂心理。
B.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严酷的现实,一条是崇高的理想,两条线索交替、冲突,呈现出一种此起彼伏、飞腾跳跃的形势。
C.政治上的挫折与打击,并没有使诗人消沉于金樽清酒之中,因而这首慨叹个人际遇的诗篇充溢着乐观豪迈的激情,突出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D.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思想感情相同。
8. 关于这首诗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A.“春色未曾看”是说五月的天山还没有春天的气息,既照应了一、二句的“雪”“寒”二字,又照应了第三句.约“折柳”,说明战士未见春景,也有思乡之情。
B.“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两句运用正面描写,反映了楼兰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和战士们的杀敌气概。
C.诗歌结尾雄壮有力,这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分不开。没有那样的艰苦背景,就不足以表现边塞将士的战斗激情和英雄气概。
D.诗中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悠远的笛声,惨烈的厮杀,如同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反战的态度和对战士们的深切同情。
9.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丘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A.首联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两个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B.领联描述诗人流落蜀中,山水阻隔,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边的情况,“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C.颈联通过昼眠宵立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恨别”的主旨。
D.尾联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旱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阴历八月,还未到北雁全部南飞之时,故曰“旱雁”。
A.秋天是大雁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旱雁”为题,托物寓意,明写大雁的四散惊飞,暗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
B.“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虽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的孤雁,却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C.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殿的上空,还隐寓着讽刺和感慨,暗中委婉谴责了统治者对国土被践踏和人民受难的现实采取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
D.这首托物寓意的诗,通篇采用比喻的办法,表面似乎句句写雁,实际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15)答案
1.答案D(第一首诗是直抒脑臆)
2.答案D(贺诗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
3.答案D
4.答案D(幽并客就是指戍边的战士)
5.答案C(后四句并未写景)
6.答案A(出使应该是在春天,这从北归的大雁可以看出来)
7.答案D(表达的感情并不一致)
8.答案D(表达了反战的态度错)
9.答案B(是因为连年战乱,才无法回家)
10.答案D“通篇采用比喻的手法”应为“象征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