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训练(14)
1.阅读下面的诗,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抹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五株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的一种钱币,后王莽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妓,旁人皆为之感J沧,而禅喜笑自
若。
A.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抒发了对盛极必衰的万分感叹。
B.领联承“英雄气”写刘备的英雄业绩和英雄之志,对仗极为工整。
C.该诗不仅用盛衰对比,还以刘备长于任贤择相和短于教子对比,说明创业难,守成更难。
D.诗人咏史怀古,意在讽今,借刘备身后事业的消亡的史实对唐王朝的统治提出了警戒。
2.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旱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阴历八月,还未到北雁全部南飞之时,故曰“旱雁”。
A.首联写了大雁遭射四散的情景,意思是金河地区中秋八月敌人拉开了弓弦射鸿雁,鸿雁惊惶四散逃离边地,飞入云外发出哀鸣。“虏弦开”,表面拉弓射雁,实指发动军事骚扰。
B.领联续写了“惊飞四散”的孤雁飞经长安宫殿上空的凄惶情景。“仙掌”“长门”用典,暗指长安皇宫内苑。“影”和“声”分别代指月影和雁声。
C.颈联又由大雁南飞想到了它们北归,是说敌人的骑兵骚扰无处不在,怎么能随着春风的吹拂全都一一飞回去呢?
D.最后,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大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的偏僻人稀,那里的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可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顿下来。
3. 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忆江上昊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A.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从题目中的“忆”字看,诗中所写,都是以往的事。
B.首联说朋友人坐船去了福建,已经很长时间了,暗含强烈的思念之意。
C.领联说自己居住的长安已是深秋时节: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借以表现友人去后作者的寂寞而凄冷的心情。
D.颈联回忆过去与朋友聚会的情景:在一个雷雨交加、寒气逼人的秋天的晚上,两人聚会一起,欢叙友情。尾联是希望从“海云端”那儿得到朋友的一些消息。
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
A.全诗对菊不着一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
B.全诗运用夸张、比喻、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菊花的高尚品质。
C.第三句中“湿”字讲究,“满”字贴切。“湿”,让人想起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明丽;“满”字写出清香扑鼻,沁人心脾。
D.作者借物抒情,托菊言志,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语义双关,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充满自信。
5.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秋思
张藉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A.首句“见”字看似平淡而意蕴丰富它深刻的表达了游子见到秋风满城的凄凉之景,
勾起的那份漂泊异乡的孤寂情怀
B.第二句正面写“思”,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欲作家书”,由于有了 “意万重”的生动意态描写而变得鲜明可触。
C.“复恐”二字,细致入微的刻画出诗人在捎信的行人即将上路之时又“开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基础。
D.全诗运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无华,而又溢满真情。
6.阅读下面两首咏梅诗,对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冲万里春。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研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冲。
A.白梅诗的前两句概括了白梅的生态特点,交待了它不同于桃李,自有高格,幽香。后两句赞颂白梅放蕊散香,不是为了超时媚俗,而是悄悄地把清香撒向人间。
B.诗言志。诗人咏白梅,也正是为了坦露自己的襟怀,表述自己的节操与抱负。
C.墨梅诗“不要人夸颜色好”既是对墨梅品格的赞颂,也是诗人无意仕途、守志不移的思想流露。
D.这两首咏梅诗结尾写法同中有异。同的是都写诗人抒怀写志,以见其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异的是前一首表达一种“淡泊明志”的思想情操;而后一首则表达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情,隐含着诗人施展政治抱负的愿望。
7. 对两首诗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
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A.柳诗为我们所描绘了这样一个世界:田地之间是如此的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的清高,性格是如此孤傲。这正是诗人超然脱欲、奇俏幽深的理想世界。
B.罗诗提出“为瑞不宜多”,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温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的憎恶和对饥寒交迫的贫苦人民的关怀之情。
C.柳诗首二句极写大雪中环境的辽阔、静寂;末二句则细绘江中之雪,雪中之江,传江雪之神。
D.罗诗虽以“雪”为题,但实际上并非咏雪,而是借题发挥,别寓深意地由“瑞雪兆丰年”引出自己的见解:“为瑞不宜多。”
8. 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拓外,烟火渐相亲。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A.贾诗以“寒水”起笔,“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等,给人的感受是由寒到暖,从恐惧到欣慰;温诗中的“杜陵梦”与“悲故乡”相互照应、补充,表现出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
B.贾诗以落日独行为中心,通过细致观察,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出一幅寂静凄凉的山村图景。
C.温诗“早行”起笔,通过一些典型情节,运用大量的名词,勾勒出一幅山村清晨的鲜明图画。
D.两诗都突出了道路艰辛,羁旅之愁,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写于言外。
9.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偶成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A.“少年”指青年,“一寸”极言短小。
B.“觉”释为睡。“未觉”、“梦”、“已秋声”,形容时光宝贵。
C.“池塘春草梦”,比喻青春期的欢乐生活,写得含蓄有味。
D.全诗旨在勉励青年人刻苦学习,不要只图眼前快乐而浪费青春。
10. 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怡当的一项是
观书有感
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排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A.第一首诗要说明的道理是:做学问贵在灵活,只有灵活了,才能学得深,学得透,才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B.第二首诗讲的是:如果在精思义理上下功夫,读书悟透了理,就如同一江春水上泛舟;如果读书不精思义理,就像使用人力强推搁浅大船一样,枉费功力。
C.读者从第二首中也可受到这样的启迪;别在岸上做推船的蠢事,而应为蒙冲巨舰的自在航行输送一江春水。
D.这两首诗都做到了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明道理;它避开了鲜花美人的爱情私意,引入了吝种议论的形象发挥,这是宋诗的一种解放,也是宋诗的特点和长处。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14)答案
1.答案A。并非表现盛极必衰的道理,而是暗讽昏庸腐朽的统治者。
2.答案B“影”也是雁影。全句的意思是仙掌承露盘上明月朗照,掠过孤单的雁影。
3.答案D(根据“雷雨寒”的景物特点,聚会应是在夏季。)
4.答案B(全诗用了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没有用比喻、夸张)
5.答案B(非正面写,“意万重”是比较抽象的,“欲作家书”是生动的意态)
6.答案D(前后两首的“异处”说倒了,前一首含有作者施展政治抱负的愿望,后一首隐含诗人“淡泊明志”的思想情操)
7.答案C(柳诗末二句通过一叶孤舟、一位渔翁、一根钓竿、一片寒江的凝练概括的图象,塑造了正是诗人形象的自我写照的斗寒傲雪的隐逸者形象。
8.答案A(归心似箭错)
9.答案B(是明白之意)
10.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