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训练(11)
1.对下面这首宋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荞菜花。
A.上片展现了一幅农村景物画,十分生动细腻,富于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
B.由“料日”“寒林”“暮鸦”等意象看,词人的心境是颇为压抑寂寥的。
C.下片前三句仍为写景;后两句兼议论、抒情于写景之中,意味深长地表达了词人的胸怀意态。
D.词人不但赞美农村比城市有生气,而且告诉我们,只有像野莽菜那样不怕风吹雨打,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才是有生命力和值得羡慕的。
2.对下面这首宋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清平乐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A.上片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老鼠奔窜觅食,蝙蝠围灯飞舞,景象令人生厌。
B.上片后两句写耳中所闻:松风夹着雨点向茅屋袭来,窗纸被风吹破,瑟瑟作响,更显得环境凄凉。
C.“平生塞北江南”是词人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归来华发苍颜”是就目前的境遇而言。语气是舒缓平静的,笔端却凝聚着深深的感慨。
D.“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的意思是,词人从梦中醒来,看到窗外的河山,遂对凄凉冷落的境遇不以为意而豁达待之了。
3.对下面这首宋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菩萨蛮·芭蕉
张镃
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
A.词人告诉我们,在烟雨濛濛的时刻,娇艳的花朵都黯然失色了;而芭蕉,恰恰在这时候显出风流潇洒的真品致,十分动人。
B.词人笔下的芭蕉与繁喧热闹无缘,“满身无限凉”的芭蕉的品格,是冷静自持和清雅高洁的。
C.词人观赏芭蕉,情为之动;芭蕉得遇知音,亦动感情:片片绿叶,舒卷如文笺,虔诚地请词人题写诗句。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使得人与芭蕉息息相通了。
D.面对芭蕉的索句,词人答道,勿附于权贵,勿惧于清寒;惟其清寒,方可光明璀璨。一片关爱之情,洋溢结句之中。
4.对下面这首词所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A.“梦断”写秦娥梦虽断了,但似乎仍沉浸在梦境之中。她不由忆起灞陵的柳色绿了,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清冷的残月陪伴她。
B.“乐游原上清秋节”以乐游原上佳侣如云,狂欢不已,反衬出秦娥茕茕孑立的孤寂心境和消瘦倩影。
C.这首词从个人的忧愁过渡到历史的忧愁,诗人借秦娥对情人的思念表达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
D.“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表现出浓重的苍凉悲壮之感,反映出唐代从极盛走向衰亡的必然趋势。
5. 对下面这首宋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好事近
杨万里
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注望月作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注:“万花川谷”,距作者书室“诚斋”不远处的花圃名。
1.对这首词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是说,来到万花川谷,眼前一派皎洁的银光,作者马上想到:月光为什么没有朗照诚斋?难道月光也有偏爱?
B.第三、四句是说,原来不是诚斋没有清朗的月光,而是隔着满院修长的翠竹,月光不能朗照。
C.下片四句是说,今天才七月十三日,月色还不很好,而要赏到最奇美的月色,还需等到十五、十六。
D.全诗洋溢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对光明、洁净、美满未来的憧憬与追求。
6. 对下面这首宋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A.“花褪残红青杏小”,是说杏花尽谢、青杏才结,点明时在春去夏来。
B.“天涯何处无芳草”,是说原野到处是萋萋芳草,一派夏日景象。
C.墙外行人”,是作者看到的墙外的过路之人。
D.“多情却被无情恼”,“行人”有意多听一会姑娘的嬉笑,但姑娘们却未发现墙外的“行人”。
7.对这首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水调歌头
辛弃疾①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②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③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④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升南山虎⑤,直觅富民侯⑥。
注:①辛弃疾(1140一1207)生于沦陷区,22岁参加抗金起义,该词作于1178年。②组练:用丝织品连缀甲片制成的艳甲。③鸣髇(xiao):响箭。④季子:苏秦的字。⑤南山虎:西汉名将李广住蓝田南山时常射猎猛虎。⑥富民侯:汉武帝后期国家较安定,便将注意力转向内政,封承相为“富民侯”。
A.词中“谁道投鞭飞渡”三句,用了前秦符坚和北魏拓跋寿南侵的典故,不仅与金人南侵始末情况切贴,又出以问答,更觉有化用自然之妙。
B.写苏秦,实为自比,表现自己当年为抗金大业奔波的少年勇毅、锐进之气。
C.“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慨。
D.“莫射南山虎”二句不是要劝人追求功名富贵,而是借以指出恢复难望,话中含有无限的感慨。
8.下面是南宋词人李好古的《谒金门》一词,选出对词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
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A,二句中的“红素”,借指雨后百花竞相开放,春色正浓。
B.三、四句是因果关系,前因后果,并采用拟人手法。
C.五、六句运用设问和对比。
D.七、八句运用借代和拟人手法。
9.对下面一首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烛影影摇红
明·夏完浮
辜负天公,九重自有春如海。佳期一梦断人肠,静倚银釭(gang,灯)待。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心欸乃。梨花带雨,柳絮迎风,一番愁债。回首当年,倚楼画阁生光彩,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千载。
A.这首词写于明亡之后,格调悲凉、凄哀,寄寓了作者无以言传、无以排遣的兴亡之感、感国之思。
B.上片“梨花带雨,柳絮迎风,一番愁债”,以债喻愁,正见愁之深、之切,渲染了十分浓厚的悲凉、哀怨的气氛。
C.下片“一自市朝更改”句直写改朝换代,冷热反照,强烈反映了物是人非、繁华不再的悲凉感受。
D.这首词深得前代婉约词派的精神。上片采用再现的手法,寓情于景,以景传情,重在意象的创造和主观情绪、主体感受的表达;下片则采用表现的手法,通过凝聚情感的叙述笔调,对上片予以补充交待,使全词既和谐统一,又变化跌宕。
10.对下面这首元曲夯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张可久
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尖。
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
注:飞廉:传说中的风神。
A.“绝顶峰攒雪剑”句以刺天的雪剑,来比喻天台山陡峭险峻的积雪山峰。
B.悬崖水挂冰帘”是以悬挂在峭壁的“冰帘”,来比喻天台山险要壮丽的瀑布。
C.“倚树”三句,则以哀猿在云端倚树玩耍、杜鹃在山间凄厉而鸣、风神在山洞狂怒而吼,进一步烘托天台山之险要。
D.最后一句是说,在勇敢攀登的“人心”面前,天台山并不算险。这最后一句犹如“豹尾”,结得十分有力,充满英雄气概。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11)答案
1.答案B。虽有“斜日寒林”等词,但并无萧瑟的气象,词人的心情是闲适愉快的。
2.答案D。最后两句是全篇思想的核心。词人梦中醒来,眼前展现的是祖国壮丽的万里河山,这充分表现了词人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大抱负。
3.答案D。最后两句与“权贵”云云绝无关系。
4.答案D。“反映出唐代从极盛走向衰亡的必然趋势”词中并无此意。
5.答案C。不是嫌眼前景色不够好,而是赞叹。七月十三日月色已是这般美好,为推出十五、十六更美好的月色作了铺垫。
6.答案C。应是词人自己
7.答案C。此词有失意隐退之心而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慨。
8.答案B。B项“前因后果”应为“前果后因”。
9.答案D。“再现”与“表现”错位。
10.答案D。这一句是写比天台山更险的人世之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