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训练(9)
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A.这两首诗,一反旧时文人“悲秋”的常态,赞美秋光胜似春光,抒发了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B.这两首诗,意境新颖,情调刚健,既有哲理意蕴,又有艺术魅力,读了使人心神激荡,襟怀开阔。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突出地渲染了诗人对自己文才诗情的自信,表达了不愿与诗坛庸才为伍的心意。
D.第二首诗的后两句是说,秋日登楼望远,会使人感到清澈入骨,不会像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这两句巧妙托出诗旨,耐人寻味。
2. 对下面两首唐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得乐天书
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A.这两首诗都没有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但都抒发了诗人元镇对挚友白居易凝重深厚的感情。
B.《闻》诗第一句描绘室内景况,已有一种悲剧气氛;《得》诗第 一句写远方信使进门便哭,先造成一种悬念。
C.《闻》诗后半部分强烈地表达了消J急的惊人,闻者的震动与悲伤;《得》诗的后半部分是写妻女的忖度。
D.《闻》诗末句转而写景,含蓄蕴藉;《得》诗主要从侧面表现,构思奇特。
3.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②。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③。
注:①五妹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被王莽废。东汉初,光武帝又恢复。②象贤:效法先祖的贤才。象,法也。
③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A.全诗先写先主功业,后写先主之志无人继承,蜀由盛而衰。启发人们思考历史的教训。
B.全诗咏史怀古,意在讽今,对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荒唐发出警告。
C.领联承“英雄气”很自然,但“三足鼎”与“五抹钱”不属同一时代,典故又互不相关,显得对仗不工。
D.全诗以历史的盛衰对比,说明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这是该诗传诵不息一的重要原因。
4.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A.这是一首凭吊古迹的诗。
B.作者笔下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如画,情致婉转。
C.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自然变化不大,而人事却变幻无常这种“物是人非”的感伤情绪,调子比较低沉。
D.这是一首单纯写景抒情的诗,作者描绘了如画的自然风光,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5.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A.首句是说,新年已到,但还不见芬芳的鲜花。一个“都”字,透析出人们对春天姗姗来迟的埋怨责备的心情。
B.第二句是说,二月虽仍无花,但终于见到了初生的“草芽”。“初惊”二字传达出新奇、欣喜而又遗憾、惋惜的复杂感受。
C.第三句是说,白雪耐不住春天的迟来。“嫌”字刻画出雪花对迟迟不来的春天的鄙弃心态。
D.第四句是说,雪花故意冒充春花,到处乱飞。这是第三句鄙弃心态的具体化。
6.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A.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描叙兄弟惜别之情。“零落残魂”指诗人因长期被贬而倍受折磨的心灵。
B.第二联集中表现诗人长期郁结于心的愤葱与愁苦。既客观实写了他的政治遭遇,也包含了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C.第三、四两联用比兴手法渲染了自己的境遇。三联景情交融,既写出自己处境险恶,又表明彼此相见很难。而四联则说自己处境不好,只能把相思寄以梦中。
D.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清丽婉曲,旨趣高远。抒发了诗人政治上和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
7.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即景
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A.竹叶摇动,清影笼罩着闺房的幽窗,渲染了一种清静、孤寂的气氛。
B.三三两两的家禽在夕阳下躁动,让人更加烦乱。“夕阳”点明诗写于黄昏。
C.海棠花落,残絮飞尽,诗人心情难免有落寞之感,这残败的景象点明已是春末夏初。
D.白日延长,让人困倦不堪,抒发了一种情懒无聊的情绪。
8.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A.首句写雨水从屋顶上漏下来,听着让人(思妇)无法入睡,心里在想这夜是多么长啊。
B.第二句写她把目光投向天空,云在移动,月亮时儿被遮住,时儿露出。
C.“通夕”即通宵,写秋虫叫的时间之长。
D.“征衣”在诗中是指寄给远方丈夫的寒衣。
9.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蜀相
杜甫
垂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鹤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A. 《蜀相》是一首咏史诗,“蜀相”即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B.“自春色”、“空好音”的“自”与“空”可以互训,即“自”可以解释为“空”,“空”可以解释为“自”。
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天下计”即《隆中对》中所说天下大计,“两朝开济”指诸葛亮佐刘备开创基业及辅刘禅守成。
D.“长使英雄泪满襟”,指作者杜甫常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垂泪。
10.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观梅有感
刘固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原不为梅花。
注:刘固,首宋末元初的爱国诗人。
A.第一句是说,东风把蒙在梅花上的战火尘埃吹掉了。暗指战争风云过去,宋朝灭亡。
B.第二句中“西湖处士”指的是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林道。作者“梦想”其“家”,是因为倾慕其咏梅的绝妙好辞。
C.第三、四句用正反对比的技巧,借对第二句的解释,交待作者“观梅”的具体感受,揭示诗的主旨。
D.这首诗的主旨,以观梅为引子,抒发对“西湖处士”生活过而今却已沦入敌手的江南的思念,表达故国之悲和民族之情。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9)答案
1.答案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是通过振翅高举的鹤来表现秋天的勃勃生机。
2.答案B。从标题看,从情理上看,《得》诗中“有泪”的都应当是诗人自己。第一句的意思应是:远方信使入门,诗人“得乐天诗”,读完后泪流满面。
3.答案C。对仗并不要求须同属一个的典故。
4.答案D。此诗表现的是作者有伤感情绪
5.答案B。A项应是期盼春天的迫切心情;C项“嫌”字,正是其忍耐不住的心情的注脚;D项应是:雪花忍耐不住春天的来迟,自己勇敢地出来装点一派春色。
6.答案D。本诗风格不应是“清丽婉曲,旨趣高远”,而是“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
7.答案B。“时禽”指的是候鸟类飞禽,“两两”则是双双对对;而“夕阳”表明的是所描写景象及时间,不是写作的具体时间。
8.答案A。“丁丁漏水”是计时器的水漏声。
9.答案D。应指诸葛亮以后长达千年间壮志未酬的英雄人物。
10.答案B。作者“梦想”其“家”的原因,从第4句可知作者“梦想”的绝不仅仅是林通的咏梅诗句,而是D项分析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