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训练(8)
1.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蝉
虞世南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A.这首诗通篇描写,托物寓意,诗的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入胜。
B.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因而“引清露”虽是描写动作,也有褒扬其品性的意味。
C.“流响”形象地描写了蝉的悦耳长鸣。
D.这首诗告诉读者,贤能之人,不需凭藉权势,自能声名远扬。
2.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江亭夜月送别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A.这首诗,四句都是写景,而诗人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感伤之情,自然浮现纸上。
B.这首诗,与诗人另一首送别诗中“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句的表现手法相同。
C.第三句“寂寞”一词,既是渲染“离亭掩”的氛围,也是抒写诗人的内心情怀。
D.第四句“寒”字用得好,内中蕴含浓浓的离情。
3.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A.第一句集中写了秋江夜晚三种景物,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凄凉清冷的环境。
B.第二句不说“与客听”而说“与客心”,意味着筝曲与客心相印。
C.第三句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直接拼贴,简明含蓄,既可理解为视觉形象,也可理解为音乐形象。
D.第四句写筝弦断裂,弹筝乐人情绪激动,泪下如雨。
4.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A.这首诗写得意境阔大,气势雄浑,透露出一股郁郁不平之气。
B.这首诗像是一幅水墨山水画,远近相映,动静相得,给人美的享受。
C.第三联笔法灵动,巧妙地渲染了磅礴水势。
D.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A.王诗描绘深秋时节山中景色,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
B.张诗也重在描写,山中春色描绘得生机盎然,美不胜收。
C.王诗中的“湿衣”是幻觉和错觉,渲染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
D.张诗中的“沾衣”是实写,是人们进入云封雾锁的深山之后的真实情状。
6.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听蜀僧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A.首联写蜀僧拥琴飘然下山,尚未奏琴,已使人觉得他风度气概不凡。
B.尾联写自己从艺术境界中惊醒过来时发现暮色已至,这样写,衬托了美妙乐音的感染力量。
C.这首诗善于对事物的具体细节作客观描绘,而不着意于表现主观感觉、印象、情绪,这也是李白诗的一般特点。
D.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较严。李白这首五律的第二联不用工对,显得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痕迹。
7.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A.第二句“尽锦衣”三字将越国战士得意归来,充满喜悦与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B.第三、四句写吴王夫差淫乐伤志,最终落得国家灭亡,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盘桓的凄凉结局。
C.“春殿”的“春”字,既与“如花”呼应,又用来描摹欢乐的气氛与繁华的景象,不一定指春天。
D.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昔之繁华与今之冷落对照极为强烈,突出了诗歌主题的积极意义。
8.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A.首句形容寒梅洁白如玉,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
B.第二句写这一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车路,临近溪水桥边,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
C.三、四句写诗人先是疑梅为雪,后来才发现这是一株近水先发的寒梅。
D.这首诗告诉人们,花欲“先发”,就要“迥临村路”,就要“近水”。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9.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A.第一句写景,极言夏日天气变化反复无常。
B.第二句写路上行人皆丝绸锦缎,数不胜数。
C.后两句选择管仲鲍叔牙贫贱时的友谊,抨击今人一味奢靡的做法和以富贵为荣的可鄙心态。
D.末句将“今人”一以概之,未免过情,但是正因为如此,才更淋漓地吐露出诗人内心郁结的愤慈。
10.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
A.前两句状江、山、花、鸟,把春末夏初的景色写得清新明丽,读来赏心悦目。
B.第二句“欲”字极佳,用拟人化的手法赋花朵以动感,突出了红花的灿烂生机。
C.第三句承上句江山美景,写诗人观赏游玩的勃勃兴致以及因春归而生的一丝惆怅。
D.这首诗极言春光美丽,从而鲜明地对照出诗人的殷切归心。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8)答案
1. 答案A。这首诗并非通篇描写,三、四句是诗人的议论。
2. 答案B“这首诗”与“另一首”是指(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中的“其二与其一”。“其一”“谁见泣离群”写得比较平实浅露;“其二”则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而间接抒情,更多一些含蓄深婉的韵味。
3.答案D。无论从诗题中的“听”字来看,还是从末句“收与”来看,情绪激动,泪下如雨的都是听筝人。
4.答案A。此诗意境优美,情绪乐观,没有什么郁郁不平之气。
5.答案B。张诗并非重在描写,而是侧重议论。
6.答案C。此诗善于表现主观感受、印象、情绪,这也是李白诗的一般特点,而不着意于对事物的具体细节作客观描绘。
7.答案B。注意诗题“越中览古”。那几只鹧鸪是在越国王城故址盘桓。三、四两句讥刺的不是吴王而是越王。
8.答案D。这个“哲理”十分牵强,不合诗意。此诗的旨趣在于赞叹梅花凌寒早发的性格。
9.答案D(A.第一句写势利之交反复无常;B.这个“轻薄”不是指穿着,而是指交友行为;C.这首诗没有涉及“一味奢靡的做法”和“以富贵为荣的可鄙心态”。
10.答案C。从此句中看出观赏游玩的勃勃兴致。联系末句看,有的只是漂泊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