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训练(6)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A.这首诗清新自然,几近口语却并不平淡。
B.全诗洋溢着一种欣欣生意和一片惊喜之情。
C.春雨如油,滋润大地,小草方始露头,须“遥看”才能发现,待走近,因其稀疏反而难寻。有特征亦有情趣。
D.“绝胜烟柳满皇都”,以对皇城“烟柳”的厌憎突出对春草的爱怜喜悦之情。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放 鱼
李群玉
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A.全诗用和鱼谈话的口吻,借对鱼的告诫,抒写了诗人在特定社会中的体验和认识。
B.第1句写“放鱼”人的希望,借鱼龙变化的故事,希望那鱼儿能早得自由。
C.“江湖莫漫游”是谆谆告诫,要珍惜自由,且莫随意游玩、浪掷光阴。
D.后两句写“香饵”之下,危机四伏,处处是锋利的鱼钩!寓意深刻,催人猛醒。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A.首联以年幼别离“长大”相逢,交代重逢的背景,而音向阻隔,存亡未卜,容貌大变,颔联的“惊”、“忆”做好铺垫。
B.颔联以“惊”、“忆”二字,抓住阔别邂逅的心理特征,写喜见外弟。
C.颈联写二人回忆童年往事,不觉日暮,突出二人情谊的深长。
D.尾联写“又言别”真是聚也匆匆,散也匆匆,秋山重重,惆怅绵绵。“秋山又几重”是关心,也是伤怀。
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沁园春·梦孚若
刘克庄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与共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岂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A. “饮酣画鼓如雷”巧妙地由上阕的宴饮写到“饮酣”,于是入梦,与上阕所写梦境真假莫辨,浑成一体;“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即写梦醒,又写被从好梦中“唤回”的不甘与无奈引出下阙 。
B.上下阕以梦境与现实的对比,突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遗憾。
C.全词以“叹”“哀”二字,表达希望遇明主立功业,驱逐金人的壮志。
D.梦被晨鸡啼破,收复北方山河的梦做不成了,因而诗人凄凉四顾,“慷慨生哀”。
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醉倒松边,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扶松曰去!
A.“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从字面看,似写悠闲心情。细读全词,写的却是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B.“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表面上是说古人之言不可信,实际上是说南宋统治集团所作所为与古书至理名言相去甚远——古人至理名言在现实不能实行。
C.下阙写醉态、醉语,活灵活现,诗人真的是烂醉如泥了。
D.下阕承上阕“醉”字写醉态,却因此而写出了自己的倔强性格。
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3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4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菊 花
元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运用比喻秋丛绕舍好似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写专心观赏,入迷往返的情景,真切的表现出来,渲染爱菊气氛。
C.第四句引出深微道理,回答了第三句的原因。
D.第三句是过渡,过渡到对菊的品格的赞美。
8.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案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本词是惜春之作,纵观全词无一个“惜”字,也无一个“春”字。
B.本文作者采用委婉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的留恋及伤春之情。
C.本文是以对话为主,与叙述顺接承趣。
D.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说明她对春去毫不伤感,与作者的伤春形成对照。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跋子瞻和陶诗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A.“出处”是指二人“出身、所处地位”。 “风味”指二人的风尚胸怀。
B.“饱吃惠州饭”是赞美苏轼地处荒凉地仍胸襟豁达。
C.本诗不言情、不写景,情即寓于意之中,深透尽致、不为含蓄,仍留不尽之味。
D.黄庭坚是当时形式主义的江西派领袖,他主张取消诗歌战斗性,这篇文章就是与时政毫不相干的追求形式之作。
10.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女儿,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A.这首诗是写在作者去投唐军以反对安史之乱的被俘之后所作。《月夜》就是写被俘后望月思家的作品。
B.全诗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独看”为诗眼,浸透乱离哀愁。
C.颈联写“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是作者思念妻子的美丽身姿容颜,担心她受凉。
D.全诗写作者思家,却是从对方的角度叙述的。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6)答案
1.答案D。错在“对皇城‘烟柳’的厌憎”
2. 答案C。“随意游玩、浪掷光阴”错
3. 答案C。“回忆童年往事”错
4. 答案D。作者之哀,无关梦醒。
5. 答案C。“诗人真的是烂醉如泥了”错
6. 答案C。“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错
7. 答案A。没用比喻
8. 答案D。“说明她对春去毫不伤感”错
9. 答案D。“这篇文章就是与时政毫不相干的追求形式之作”错
10.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