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训练(5)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A.首联“今夜”的“独看”,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
B.颔联“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C.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虚实结合,感人至深。
D.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思江南
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A.首句中的"昨日"和"今日"不是简单地指昨天和今天,而是指"以前"和"现在"。
B.次句写羁留在远方的游子动起了思念故乡的感情
C.三句写他梦里都想到登上了回家的路,可想他思乡的心切。
D.四句写诗人夜间赶路,还未到桐庐就天明了,表达了其急切与亲人见面之情。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南乡子
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A.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借景抒情,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
B.“远客扁舟临野渡”一句,直接点出作者羁旅在外,乘着一叶扁舟靠近荒野渡口的孤寂。
C.词的最后通过“潮退”反衬思乡却无法回乡,强化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词是一幅着墨不多的水墨画,一片江乡暮春景色,却被作者弄得满纸思春之愁。
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A.首句一开头,写霜而曰“边霜”,这既说明夜来的霜是降落在边关上,也写出了征人见霜时所产生的身在边关之感。
B.次句在句末写到月,而在月后加了一个“孤”字;这不仅形容天上的月是孤零零的,更是写地上的人看到这片残月时的感觉也是孤零零的。
C.三、四句写一群从塞北飞到南方去的候鸟,听到秋风中传来画角吹奏的《小单于》曲,也深深为之动情,因而在关上低回留连,盘旋不度。
D.此诗采用的是镜中取影手法,从角声、塞鸿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情。诗中直接写人,写事,写情,写景。人事互现,情景交融。
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起坐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②火:这里指磷火。③宋哲宗绍圣元年,作者因当政治或受牵连被罢职,本诗作于离任途中。
A.诗的头两句写舟行之险。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作者处于这样的情境当中,感到惊心动魄。
B.三四两句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次写风涛气势之猛。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
C.第五六两句写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
D.末尾两句写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释怀。
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A.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既点题意,也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
B.第二句中“春江淼茫”,写春江水满,正好行船,含有祝友人一帆风顺之意,但“淼茫”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C.第三句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D.结句“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
7.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A.全词皆写“梦断”,是梦后所思,无一字写“梦”,却让人想象得到那梦境。
B.全词以景写情,景语亦是情语
C.“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写汉王朝帝王一个个都成了墓中人,暗示唐代亦必走向灭亡。
D.忆往昔,伤离别;看眼前,音尘绝。年复一年。孤寂忧郁之情溢满全词。
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A.首联先写传说,说明当初这里曾那样兴盛,而今凤凰已去,兴盛不再,惟余空台与江水。
B.颔联写昔日的繁华宫廷、风流人物都已成为过去。“衣冠”代指风流人物。
C.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句,写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看上去只剩了半数可见。
D.“日”象征帝王,长安为帝都。尾联由六朝帝都金陵想到唐都长安,流露出诗人一片殷忧。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A.首联有声皆凄凉。“戍鼓”暗点地点,与全诗末尾的“未休兵”相呼应。
B.颔联点题,写景中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更融人一片浓情。
C.颈联互文,写遭逢离乱,天各一方,不惟写兄弟思念之情,也是当时人民饱经丧乱忧患的写照。
D.尾联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异曲而同工。
10.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A.烟、水、月、沙因二“笼”字而融为一体,而成一幅水边夜色水墨画。
B.“夜泊秦淮近酒家”直承前句点题,犹如画上题字,与画面相映成趣。
C.“商女不知亡国恨”乃全诗要点,“亡国”之时,还大唱特唱《后庭花》,实在令诗人悲痛羞恼。
D.“隔江犹唱后庭花”,一“隔”字极妙,含蓄而又深刻。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5)答案
1. 答案C。虚实结合错。这是想象。
2. 答案D。四句写在梦中还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梦就醒了。
3. 答案D。“思春之愁”错。
4. 答案D。它不直接写人,而人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见篇外。
5. 答案D。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6. 答案A。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
7. 答案C。 “暗示唐代亦必走向灭亡”错
8.答案C。“看上去只剩了半数可见”应是“耸立在青天之外”
9. 答案C。“互文”错
10. 答案C。商女也是可怜之人,怨不得她,唱什么她做不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