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训练(4)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咏蝉
唐朝 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A.首句,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饮清露”。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
C.三、四两句写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D.三、四两句看似写蝉,实则写人,表达出对干出丰功伟业的志士仁人的由衷的赞美。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于谦是明朝时期爱国英雄,一生精忠报国后被诬陷惨遭杀害。
A.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B.次句,“烈火焚烧”是指烧炼石灰石。“若等闲”三字,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C.第三句,“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D.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委婉写出做人就要立志做纯洁清白的人。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A.首联写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白白辛苦。
B.颔联,诗人责怪树木冷酷无情,但事实上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
C.颈联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报国无门之境和清高孤傲之态。
D.尾联是作者对蝉说的话: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
A.首句“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B.次句“出”字用得精当,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C.后两句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意在说明诗人有凌云之志。
D.通观全诗可以看出,诗人是在感叹: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
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A.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
B.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
C.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D.尾联关合全诗,情景交融,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A.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
B.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C.作者写画眉实是写自己,写出了自己不愿为官,决定退隐山林的志趣。
D.此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A.第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
B.次句诗人提起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
C.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D.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菊花的高尚品格,进而写人们爱菊,点出他咏菊的主旨。
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A.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秋风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的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
B.第二句侧面写“思”字。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C.后两句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又开封”这个细节,显出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D.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A.第一句点出“不知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知愁”。 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文埋怨丈夫从军张本。
B.第三句是全诗转关。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
C.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D.这首诗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10.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首句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B.“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弱我强的有利形势。
C.“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一杯浊酒抵御不住乡关万里之思。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
D.“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4)答案
1. 答案D。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
2. 答案D。“委婉”错。
3. 答案C。透露出出失意与苍凉。
4. 答案C。“意在说明诗人有凌云之志”错。
5. 答案D。“情景交融”应为“由叙而议”。
6. 答案C。
7. 答案D。“写到菊花的高尚品格,进而写人们爱菊”反过来。
8. 答案B。“侧面”应为“正面”
9. 答案A。
10. 答案B。“敌弱我强的有利形势”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