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华侨港澳台联合补习班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试卷分析
科目:地理
一. 命题原则
在地理学科本次阶段性考试中,考试范围划定为“中国区域地理”和“世界区域地理”部分,重点集中在“世界知识”方面,主要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基本原理应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解题能力。选择题以常识性知识为主,填空题侧重于重要地区地理知识识记,读图题主要针对不同区域的地理事物分布和特色,材料题则是关于当前地理热点的比较分析,与全国联考题同步接轨,具有一定难度。总之,这次考试完全依据联考特点出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出学生的不足,尤其是细节的把握和分析能力的锻炼方面,是一次实际意义上的练兵。
二. 命题说明
1.本卷由崔永州命题,试题主要参考了近几年联考真题和相关模拟题,有60分的题目属于自己的原创题,占总分数的40%。
预估难度系数是0.54。
2.按照港澳台全国联考考试说明,知识、能力覆盖率达到了91%。
下面是试卷所考核的知识点统计表
| 题号 | 考 点 |
| 1 | 中国河流 |
| 2 | 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 |
| 3 | 中国铁路线和铁路枢纽 |
| 4 | 中国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
| 5 | 中国主要山脉 |
| 6 | 中国重要能源及产地 |
| 7 | 中国的区域识别和地形分析 |
| 8 | 中国的国际合作项目 |
| 9 | 重要省份考查 |
| 10 | 中国重要港口 |
| 11 | 板块分布和影响 |
| 12 | 俄罗斯概况 |
| 13 | 日本领土组成和基本概况 |
| 14 | 世界主要平原 |
| 15 | 世界火山带 |
| 16 | 非洲基本概况考查 |
| 17 | 南亚国家自然特征 |
| 18 |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
| 19 |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
| 20 | 重要国际组织 |
| 21 |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和成因 |
| 22 | 世界重要的农产品 |
23 | 全球环境问题 | |
3.本卷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突出联考大纲的知识要求,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结合现实,联系实际探讨和解决当前重点地理问题;总结近几年联考主要考查对象和考试特点,选择模拟试题或真题;应对最新世界热点,解决相关问题等。本卷重点难点突出,重在把握中国和世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时事变化。
4. 对于基础内容的考查
主要通过单项选择题和填空题来考查。
第二次月考地理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A | B | C | A | C | D | D | D | D | B | A | C | D | C | C | A | D | B | C | B |
二、填充题:每空1分
21,煤,石油,天然气,迁安,马鞍山
22,亚马孙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霍尔木兹海峡,法国
23,山地,丘陵,关东平原,横滨,富士山
24,布袋盐场 日月潭 山地 太平洋 亚欧
三、读图题:每空2分
25.(1)热带雨林带 高山植物区
(2)东则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3)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 咖啡、丁香、剑麻等
26.(1)地中海; (2)副热带高压;干燥炎热; (3)太平;水果蔬菜和灌溉
27.(1)印度 ②以平原为主(大部分为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地势低平,北高南低
(2)③热带季风 ④全年气温高,降水量大; 分雨(湿)季和干(旱)季
(3)⑤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28、(1)兰州 石油化学 塔里木 石油、天然气 大亚湾核电站
四、综合题:每题15分
29,(1)出口地区高度集中,进口地区相对分散; 主要运往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原因是世界石油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和各国石油资源消费量的显著差异所造成的。
(2)优势:①管道运输量较大,连续性好、损耗少、效益高。②比其他线路短。③有利于我国石油进口摆脱“马六甲困局”,有利于我国石油进口安全
30,(1)①自然原因——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后,被岩石土壤吸收,地表温度上升;与此同时,地表物质向大气放射出红外辐射。大气层对红外辐射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这就造成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对较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较少,使得地表温度得以保护,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
②起到温室效应的主要是一些微量气体,这些气体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弱,而对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吸收很强。我们称这些气体是“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烃、一氧化碳等。
③人为原因还有对森林的破坏,因为绿色植物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2)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3)共同性原则。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或跨国界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