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时 戊戌变法
1、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比较
①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是在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
2、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比较
①社会背景:
日本——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阶级力量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较大分化。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②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的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③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还未形
成。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
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列强所不容。
3、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第一种答案:
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因为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梁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戊戌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但这个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主张;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第二种答案:
戊戌变法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康、梁在变法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如果变法成功中国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戊戌变法名为变法,实为改变社会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变法没有发动群众,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因而不彻底,最后戊戌变法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镇压而失败。因此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历史意义和启示
失败的原因:
(1)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都很薄弱,封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2)维新派脱离人民群众,没有找到能够真正打破封建旧势力的阶级力量,而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和少数封建官僚士大夫。
(3)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结果幻想完全落空。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事实证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历史意义:
(1)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 是要改革旧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反映了时代要求,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2)变法的中心目的是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运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猛烈冲击传统的封建思想,发挥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作了准备。
启示:
只有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
5、康梁维新派的主要思想
(1)要求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
(2)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3)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6、维新变法和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作用方面的相异性及形成原因
法国启蒙思想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牢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势力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成熟的理论基础。
小课习题:
1、下列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的有①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②洋务运动的刺激③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④民族资产阶级收回权利的斗争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2、封建顽固势力与维新派之间论战的最基本问题
A、祖宗之法能不能变 B、是否实行君主立宪制
C、要不要改革教育制度 D、是否要向西方学习
3、郑观应主张“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根本目的是
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维护清朝统治
C、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 D、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4、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是
A、革新政治 B、救亡图存 C、夺取政权 D、学习西方
5、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
A、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 B、实行铁路国有政策
C、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D、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6、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为
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7、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8、保国会成立后,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因为它
A、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符合时代要求
B、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了影响
C、促使光绪帝下决心实行变法,大快人心
D、力图扶植清朝统治,得到上下广泛支持
9、 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 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10、下列观点中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则亡。
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上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11、康有为认为“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足矣”,这一主张的根本依据应是
A、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B、中国与日本的国情基本相同
C、其他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 D、日本通过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13、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A、都是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都借鉴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都是强化封建统治的改革
D、都使本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4、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15、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提出救亡图存的惟一出路
16、戊戌变法运动空前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17、戊戌变法运动是①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一场爱国救亡运动③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戊戌变法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A、挽救民族危亡 B、要求变革一些旧制度
C、与顽固派进行论战 D、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元论竭蹶步(意为: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今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欲?
材料三 中华而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园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升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 ——以上为郑观应《盛世危言》
请回答:
(1)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3)郑观应认为中国要富强应从什么方面入手?依其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1、C 2、A 3、D 4、B 5、B 6、D 7、D 8、B 9、B 10、B 11、A 12、D 13、B 14、D 15、A 16、D 17、D 18、D
19、(1)相同之处: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不同之处:李鸿章只主张学习先进技术,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郑观应主张两者均学习。且把学习政治制度放在首位。
(2)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这样是舍本逐末,无济于事。
(3)应从改革政治制度入手:按其设想中国不能富强起来。原因: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富强,封建统治者也不愿实行君主立宪,让资产阶级分享统治权,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无力同中外反动势力斗争。结论: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