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
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台湾省学生入学考试
历史试题分析与解答
一、试卷整体评价
2018年联考历史卷体现出“返本归元、回归课本”的趋势,且难度有所降低。如选择题中有18题纯属记忆,当然亦夹杂一些不易捕捉的细节之处;材料题设题规范、考点明确,相较于前几年的“不规则”自属进步之处,如此为学生的答题提供方便;至于问答题,今年显得难易结合,但整体难度降低。如对大陆与台湾关系的考察,难度不大,只是容易漏点而已。所以今年历史卷表明,欲求高分,必定要回归课本,全面复习,厚打基础,严格规范答题方法,如此方可无懈可击!
二、试卷结构
与往年保持一致,没有变化,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三种题型:选择题(20小题,60分)、材料分析题(2个小题,30分)、问答题(三选二,60分)。
三、考查内容
1、内容及其分值分布:
2、变化:
其一,从上表并结合2017年联考真题来分析,考题分布没有变化;
其二,材料解析题更加注重对材料的分析,并加强了与所学知识的结合度,即加大了对学生理解、归纳材料的能力;
其三,问答题难度适中,如第23题考察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演变,难度不大,但答全很难;第24题考察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战略形势转变的原因、第25题考察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及其扩展概况,显得规范而且适中。
四、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周代,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这一制度是
A.世袭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考查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题意表述的就是分封制度下周王与诸侯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答案】:D
2.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其散文的特点是
A.文字优美,想象丰富 B.推理与叙事相结合 C.严肃凝重,深沉慷慨 D.政治色彩浓厚
【考查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解析】:先秦诸子散文的风格各具特色,如老子“情感深沉,想象丰富,哲理抽象”;墨子“推理与叙事相结合”;孟子“严肃凝重,深沉慷慨”;庄子“汪洋恣肆,想象丰富”;韩非子“政治色彩浓厚”;
【答案】:A
3.图1为历史上某个朝代鼎盛时期的疆域图,该王朝统治期间,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这个朝代是
A.秦 B.西汉 C.东汉 D.隋
【考查点】:西汉时期疆域图
【解析】:题意中要点有三,其一定都长安,其二设立西域都护府,其三,朝鲜北部归属中国管辖,故而判断只有西汉符合。
【答案】:B
4.有学者称,南朝的四个短命朝代均为军阀所建,他们渴望建立皇朝,却无法集中权力。这四个朝代皆定都于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汴梁
【考查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解析】:所谓“南朝”指的就是宋、齐、梁、陈,其全部定都于建康,也就是南京。
【答案】:C
5.“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圣杜甫所歌颂的这一盛世的开创者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考查点】:唐朝时期的政治
【解析】:题意中杜甫歌颂的盛世是“开元”,很明显是唐玄宗的年号,故而盛世的开创者是唐玄宗。
【答案】:D
6.宋朝时,“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出当时
A.国家失去对农民的控制 B.政府田赋收入减少 C.自耕农的比例增加 D.农村土地兼并严重
【考查点】:北宋时期的经济概况
【解析】:题意中的语句属于土地兼并的经典表述,当然表述的是土地兼并后的恶果,即贫富差距巨大!
【答案】:D
7.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望厦条约》,规定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
A.修筑铁路,派兵驻守 B.开设工厂 C.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D.派驻公使
【考查点】:《望厦条约》
【解析】:选项A最早属于《中法新约》,选项B属于《马关条约》,选项C属于《望厦条约》,选项D属于《天津条约》。
【答案】:C
8.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实行的政策是
A.由“中立”到镇压 B.始终进行“助剿” C.“不予干涉” D.由支持太平天国转而支持清政府
【考查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列强对太平天国的概况不甚了解,故而“中立”,但后期太平天国无法保障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在清政府“借师助剿”的影响下开始镇压太平天国。
【答案】:A
9.民国建立后,中国民族工商业获得发展机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产生这一现象的有力外部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西方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 D.第一次世界大战
【考查点】:民国初期经济发展概况
【解析】:很明显,“短暂的春天”的外部环境就是一战,因一战的到来而有春天,因一战的快速结束而短暂。
【答案】:D
10.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主要是为了
A.实行粮食统制 B.掠夺地矿资源 C.消灭抗日力量 D.解决物资短缺
【考查点】:抗日战争
【解析】:题意中的“治安强化运动”主要在华北地区实行,其目的是肃清抗日力量。
【答案】:C
11.1947年6月底,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是
A.陈赓、谢富治 B.刘伯承、邓小平 C.陈毅、粟裕 D.彭德怀、聂荣臻
【考查点】:解放战争
【解析】:题意中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领导人是“刘伯承、邓小平”;
【答案】:B
12.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社会性质彻底改变的标志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三大战役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抗日战争的胜利
【考查点】:新中国成立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改变,也标志着推翻了三座大山,也标志着中国人站起来了。
【答案】:C
13.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重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西南地区
【考查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解析】:一五计划的重工业建设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便于接受苏联老大哥的经济援助。
【答案】:A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批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文艺作品。其中,揭露从戊戌变法到国民党政权崩溃时社会黑暗现实的剧作是
A.《龙须沟》 B.《关汉卿》 C.《雷雨》 D.《茶馆》
【考查点】:新中国的文化建设
【解析】:《龙须沟》讲述了程疯子从艺人到“疯子”再到艺人的过程,是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关汉卿》塑造了关汉卿的艺术形象;《雷雨》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家庭悲剧;《茶馆》以裕泰茶馆为线索,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的社会变化。
【答案】:D
15. 图2所示是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大卫》的局部,该雕塑表现了
A.浓厚的宗教色彩 B.人体的健美与力量 C.浪漫主义的风格 D.激昂悲壮的气氛
【考查点】:文艺复兴
【解析】:《大卫》展示了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即人文主义,彰显人的力量。
【答案】:B
16. 维新派思想家严复以《法意》为书名,将西方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论法的精神》翻译出版,全面介绍三权分立的理论。这位启蒙思想家是
A.洛克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卢梭
【考查点】:启蒙运动
【解析】:《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孟德斯鸠;伏尔泰的著作是《路易十四时代》;洛克的著作是《政府论》;卢梭的著作是《社会契约论》。
【答案】:C
1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度,其中法国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其特征是
A.巨额利润主要来源于殖民地 B.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 C.封建集团与军阀集团相勾结 D.热衷于对外侵略与扩张
【考查点】:帝国主义的特征
【解析】:选项A指的是英国的“殖民帝国主义”;选项B指的是法国的“高利贷帝国主义”;选项C指的是日本的“带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选项D指的是俄国的“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
【答案】:B
18.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十月革命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A.城市武装起义 B.农村包围城市 C.建立根据地 D.开展游击战争
【考查点】:十月革命
【解析】:十月革命的典型方式就是城市武装起义。
【答案】:A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展开冷战,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其标志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行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C.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D.德国的分裂
【考查点】:冷战
【解析】: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答案】:C
20.
表1中,日本与其他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集中于20世纪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考查点】:二战后欧美经济的发展
【解析】:据题意,1945年与西欧、美国相比,日本极其渺小,但到了1989年,与西欧、美国相比,日本相当于西欧的77%、美国的60%,差距急剧缩小。题目问“这一变化主要集中于”何时?问的比较绕,实际上考察的是美日欧三足鼎立,最早出现在70年代。但细细推敲,此题的表述存在诸多歧义,但存而不论。
【答案】:C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
21.阅读下列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下令废除行中书省,地方分设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等三司。布政司之下的地方行政机构,由元朝的路、府、州、县简化为府、县二级。朱元璋亲自拟定《授职到任须知》,对地方管理的职权范围和办事项目、程序、方法做出具体规定。为防止官吏和地方势力结合,又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定“南北更调之制”,实行地方官吏不得在原籍任官的回避制度。在地方“置各处水马站及递运所、急递铺”,传递军情、奏章和紧急公文,形成了遍及全国的驿站网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地方行政改革的举措。(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初地方行政改革的作用。(6分)
【考查点】:明朝地方行政改革的举措及其影响
【解析】:
第一问,概括改革举措,直接从材料中一一归纳,切忌漏点,9分一般3个要点;
第二问,简析改革作用,根据举措内容来推断,并结合答题套路即可,6分一般2-3个要点。
【答案】:
(1)
①废除行中书省,在地方分设三司,实现地方分权;
②拟定《授职到任须知》,规定地方官吏的职权范围和办事项目,程序,方法;
③定“南北更调之制”,实行地方官吏不得在原籍任官的回避制度;
④建立遍及全国的驿站网络,以便传递军情、奏章和紧急公文;
(2)
①地方分设三司,实现了地方分权,相互制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授职到任须知》的制定,有利于明确官员权限,规范行政,提高行政效率;
③回避制度有利于防止官吏和地方势力结合,避免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④全国驿站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快速传递信息,提高行政效率,也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有效控制。
2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提出。7月18日,斯大林致函丘吉尔,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和北极地带开辟反对希特勒的新战场。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予以拒绝。经过三年之久的反复磋商和交锋,根据德黑兰会议的决定,1944年6月,诺曼底战役展开,第二战场得以开辟。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从提出开辟第二战场到其正式开辟,发生了哪些影响欧洲战局的重大事件。(15分)
【考查点】:二战的相关史实
【解析】:此题难度不大,但必须抓住关键的时间点“提出开辟第二战场到其正式开辟”,即从1941年7月到1944年6月,所有的重大事件必须发生在这段范围内!如此按时间罗列要点即可,切忌漏点!
【答案】:
(1)1941年秋,罗斯福与丘吉尔签订《大西洋宪章》,倡导和平,谴责侵略;同时加强了对英国、苏联的援助;
(2)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家在美国签订《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3)1942-43年期间,苏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为二战的重要转折点。稍后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再次击败德军,彻底掌握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4)1942年美国取得了中途岛战役的胜利,开始改变被动的局面;英国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结束了北非战场,间接支持了欧洲战场;
(5)1943年7月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9月意大利投降,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6)1943年底德黑兰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任选2题,每小题30分。
23.简述从三国时期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我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发展与变化。(30分)
【考查点】: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演变
【解析】:本题难度不太,但要想答全,不是很容易,必须按照时间点细细梳理要点!当然此题也比较特殊,因为一般古代史问答题不会牵涉到近代史,而本题跨度较大。
【答案】:
(1)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遣卫温到夷洲,台湾最早被称为“夷洲”,这是大陆和台湾之间取得联系的最早记载;
(2)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大陆与台湾交流频繁,隋炀帝曾多次派遣人员到流求;
(3)唐宋时期汉族人民开始逐渐移居澎湖地区,带动了澎湖地区的开发;
(4)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标志着台湾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
(5)明朝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过台湾,带动了东南人民前往台湾;明末1624年西欧殖民者--荷兰人占据台湾;
(6)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击败荷兰人,收复台湾,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建设;
(7)1684年,康熙派遣施琅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天津条约》,涉及到开放台湾口岸;
(9)中法战争后,清政府鉴于台湾的重要地理价值,在1885年设置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引进西方技术,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
(10)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岛割让给日本;
(11)1945年在美苏的联合打击下,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根据《开罗宣言》的规定,台湾顺利回归祖国大陆。
24. 概括指出解放战争爆发时国民党对共产党在军事、经济上的优势,并简要分析到辽沈战役结束时,国民党实力从优势变为劣势的原因。(30分)
【考查点】:解放战争
【解析】: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察的是从经济、军事两个角度分析国民党由优势转向劣势的过程及其原因,如想答题完善,必须从国民党、共产党两方面具体分析,切忌片面!
【答案】:
(1)优势:
军事:
①军队数量上:国军数量为430万,中共只有130万;
②军队装备上:国军有美国援助建设的海军、空军,美式武器装备下的陆军,以及大量的军需物资;而中共号称“小米加步枪”,没有海空军,重武器比较少,且没有外来援助。
③军队战略上:国军在美军的帮助下迅速占据了各大战略要地以及主要城市,而中共则占据了广大乡村以及中小城市;
经济:
①人口与土地:国民党基本上占据了四分之三,而共产党则占据了四分之一;
②工业、金融:国民党基本上掌握了全国的工业,垄断了全国的金融体系,源源不断的为内战提供经济血液;而中共只是纯粹的农耕经济;
③外部援助:国民党获得美国的大量经济援助,而中国只获得了苏联少许的援助。
(2)原因:
国民党:
①政治上:政治孤立,失去民心:民主党派导向共产党,老百姓厌战;贪官横行,统治腐败;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内斗不休;
②经济上:国统区恶性的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民生破败;
③军事上:辽沈战役中国民党精锐尽失,总兵力下降到290万,而且军队厌战,士气不振;
共产党:
①政治上:中共、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马列主义的指导;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②经济上: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民积极参军作战;东北解放后,中共掌控了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极大增强了中共的军工生产能力;
③军事上:辽沈战役胜利后,中共部队数量到达300万,开始超过国民党,而且解放军士气高昂。加之俘获的国民党武器,全军的武器装备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所以,在国共比较之下,国民党逐渐走向劣势。
25.概述第一次工业革命首选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并概括工业革命在欧美扩展的进程。(30分)
【考查点】:工业革命
【解析】:此题属于最简单的问答题,但要注意答题规范,在大家都会的时候要能保证做到完美而不失分,因为这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做好的问题!
【答案】:
(1)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②经济前提: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圈地运动积累了丰厚的资本。
③市场:18世纪中后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巨大的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④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⑤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
(2)扩展进程:
①英国: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兴起,18世纪80年代,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于19世纪四十年代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②法国:
法国是最早受到工业革命影响的国家,但由于企业经营分散、中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使得法国新技术、新机器的发明和推广比较困难,工业劳动力和工业资本相对缺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到19世纪中期,法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
③美国:
大约与法国同时,美国开始工业革命,美国发展工业革命的条件得天独厚: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国际环境优越、外来移民增加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到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
④德国:
19世纪早期,德意志部分地区也在搞工业革命,但是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意志工业革命的进程。
⑤俄:
工业革命在西欧北美进行的同时,到19世纪中期时在俄国等地区开始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