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湖南长沙,中南大学,18岁的冼颖琳一边吃饭一边哭。她从澳门来,初到长沙,想妈妈了。此时,1000多公里外的北京,18岁的方学纬拍下了他到中国农业大学后看到的第一个日出,太阳升起的方向是著名的奥林匹克公园观光塔。方学纬从台湾高雄来,入读农大生物学院。和冼颖琳、方学纬一样,许多香港、澳门、台湾学生在今秋负笈大陆,开始大学生活。他们最担心什么、最吃惊什么,什么令他们印象深刻,他们如何看待大陆同龄人?
大澡堂——第一堂“震撼教育课”
问到有无感到不可思议之处,有6位同学指出是“大澡堂”。唯一没有“抱怨”的冼颖琳住在留学生公寓,有独立浴室。
“那个啊(指大澡堂),我可能刚开始的时候,比较……比较……真的不太习惯(笑)。”林轩印表示。
“有种第一次完全暴露在公众场合的感觉……我以前洗澡连我妈都不给看”。李莹莹说,她用的是3人一间的小澡堂,有一次她带一些留学生朋友去看大澡堂,“她们都惊呆了”。不过,李莹莹已经习惯,称自己“以前还有点儿遮遮掩掩,现在完全没有”。
方学纬、陈敏萍也都表示,大澡堂是他们认为不可思议或最不适应的地方,但很快就入乡随俗了。
马路不会过、字看不懂、长沙像乡下、内地较危险?谈起初到内地的印象,学生们开始各抒己见。
北京马路上人之多,超出了梁淑莹的预料。她说:“我想过会很多人,可是没有想过有那么多,而且有时候会塞车。”整个道路的环境,让她感觉出校门之后“比较危险”。
李莹莹也说,在初到北京时,都不会过马路了:“乱七八糟的感觉,因为香港有很多红绿灯,应该怎么走就怎么走,相对比较有规律。来到这边,感觉车不让人、人不让车。”
方学纬直形容过马路“蛮可怕的”。他说:“马路是很大一条,要跑得快。堵车也是一个问题,高雄几乎不会堵车。”另外,他还表示,初来大陆时,很多简体字看不太懂,但现在已慢慢适应。
冼颖琳则担心自己不能适应长沙湿热的天气,并认为“内地比较危险”。在问及第一次来长沙的印象时,她坦言:“有点儿乡下的感觉。”
看彼此:大陆、香港学生更善规划
谈及对未来的担心时,不少人表示担心课业跟不上,一来教育方式有隔阂,二来大陆同学的学习能力都很强。
原本学习成绩不错的李莹莹,在清华要面对各省市“学霸”,“60分万岁”的观念在这里并不通行,“大家的目标都是八九十分”。不仅如此,她还有不少新情况需要适应。例如,清华的数学考试不允许带计算器。为此,她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提高计算能力,学期末数学才没有挂科。
本科就读台湾名校国立政治大学的陈敏萍,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读研后也并不轻松。她说,同学之间的压力,比学业压力更大。
“我所在的班大家都太优秀,很多来自各省的状元,有的学生本科就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就读,我直接面对一群很优秀的精英”。她自觉很多地方不如人家,必须很努力,才不让自己迷失。
今年夏天,陈敏萍又在中国银行(香港)实习期间结识了几位香港学生,使她对同龄人都有所观察。
她认为,这里的学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成长,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对自身的要求都远超台湾同学,而且对职业生涯有较多的规划和设想。
港澳台学生大陆求学已成常态
目前,港澳台学生可通过联招和免试等方式升读大陆高校。据《京华时报》报道,2015年有309所大陆普通高校联合招收港澳台侨学生。“21CN教育”引述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消息称,今年共有4565名港澳台侨学生报考,高校实际录取3980人。
免试招生方面,今年有78所内地高校免试招收香港学生,约283所免试招收台湾学生,45所在澳门招收保送生,最终1400余名香港学生、300余名澳门学生,通过这一方式入读内地大学。
台湾方面的数字尚不明确。但据台湾《旺报》2014年11月的报道,2011年大陆开放台湾学生以“学测”成绩申请大陆大学(即免试收生)后,近4年来赴大陆就读的台湾学生人数已翻倍增长,累计在内地读书的学生迄今有近万人。
(据中新网)
链 接
为什么来大陆念书?
“内地发展真的很快,如果一直待在香港只能做只‘井底之蛙’,所以我想来看一下。”
——李莹莹,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二年级,来自香港。
“我到内地上学,是因为长大了就要出去见识一下,培养独立意识,毕竟澳门太小了。”
——梁淑莹,清华大学建筑系一年级,来自澳门。
“选中国农业大学,是因为我很喜欢这所大学,包括校风。这所学校给人感觉很亲切。”
——林轩印,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一年级,来自台湾台南。
“我有亲戚朋友在这里,个人对生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有此机缘来中国农业大学就读。”
——方学纬,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一年级,来自台湾高雄。